高雄绝景,一望而得
旗后炮台修建于清光绪元年,坐落在高雄港入海口旁的旗后山顶。炮台整体呈“目”字形结构,由北向南划分为兵营区、指挥区和炮台区三部分,“旗山夕照”被评为高雄八景之一。
旗后炮台修建于清光绪元年(1875年),坐落在高雄港入海口旁的旗后山顶。炮台整体呈“目”字形结构,依山势南北方向而建,由北向南划分为兵营区、指挥区和炮台区三部分,炮台原本配有四门6.5吨英制阿姆斯特朗前膛炮,可惜在日据时期被拆除熔毁。旗后炮台三面环海,站在屋顶平台近可俯瞰旗津半岛和高雄港,远可尽览台湾海峡的波澜壮阔,“旗山夕照”被评为高雄八景之一。
高雄港入海口两侧有两座小山,北侧的寿山比港口南边的旗后山高出许多,据研究在很久以前它们本是一体,后因地壳运动和海浪的冲刷才形成现在的样子。也正是这种天然打造的独特环境,才造就了这座名誉海内外的港口——高雄港。
1871年十二月,一艘琉球贡船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浪袭击,船漂流到台湾东南部,船上54人被台湾岛内原住民杀害,仅12人生还。这本是清朝政府和藩属国琉球之间的内务,可没想到在1874年,日本竟宣称琉球是其属地,并借此事件出兵攻打台湾,这就是中日外交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。清政府在那段时期内忧外患压力很大,所以选择破财免灾,与日本签订了《北京条约》,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地(琉球现在已改名“冲绳”),并赔款50万两白银。虽然这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,但清政府也因此意识到自己海防薄弱,1874年5月派遣沈葆桢入台布置全岛防御。1875年旗后炮台应运而生,除此之外沈葆桢还在台南、澎湖等多地布防,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也是在这个历史环境下诞生的。
旗后炮台位于旗津半岛最北端的旗后山顶,与北面的雄镇北门炮台呈犄角之势,守护着这座台湾南部最重要的港口。炮台三面环海,站在屋顶的平台上,一边是广阔的台湾海峡,另一边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旗津半岛(日落时分、宁静的夜晚)。凭借这里的海拔优势,“旗山夕照”登顶高雄八景之首。
武士冷知识:
东沙群岛属于高雄市旗津区,太平岛也属于高雄市旗津区。
从山下前往位于山顶的旗后炮台,需要先爬上一段近200米长的登上道,好在坡道并不算太陡,沿途还可以欣赏一下美丽的旗津半岛。
旗后炮台的设计者是英国工程师哈务德(Harwood),因此是一座中西式风格混搭的建筑。它依山势南北纵向而建,整体呈“目”字形。
最南端的区域作为军火库,贮藏各种军需物资。在屋顶上原有四门6.5吨英制阿姆斯特朗前膛炮,可惜在日据末期,这四门火炮已被拆除并熔毁。
穿过一条红砖砌成的槽道,就来到北侧的兵营区。这是驻守炮台的士兵们平日操练的地方,环绕空地周围的房屋就是士兵的营房。
在兵营和炮台之间有一处高台,是旗后炮台海拔最高的地方,曾经的将官就是站在这里,指挥士兵发射火炮攻击海中敌舰,保卫高雄港的安全。
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。